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新闻 > 正文

人民领袖|习近平的“川海”之喻

2025-07-14 01:22   来源:中华评论网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2014年3月27日,站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讲台上,习近平主席向世界生动阐述中国的文明观。他把文明交流比作江河入海的壮美历程,指出“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

“那是一场历史性的演讲,现实意义在今天更加凸显。”当年在现场聆听演讲的时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回忆说。

中国道家经典《庄子·秋水》中写道:“天下之水,莫大于海。”大海博大、开放、包容,汇聚万千河流,最终成就不可丈量的深度与广度‌。

不同文明恰如一条条川流,带着各自独特的历史积淀与文化基因,在人类文明的海洋中交汇融合,不断续写新的篇章。

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主席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演讲。

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主席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演讲。

“这件文物来自中华文明的发源地,陕西。”

“也是我的老家。”

当地时间2016年11月21日,在秘鲁参观“天涯若比邻——华夏瑰宝展”时,习近平主席在展品兵马俑前驻足,并向秘鲁时任总统库琴斯基介绍说。

从400多年前中国人开辟出跨越太平洋的海上丝绸之路,到如今秘鲁人民亲切地把中国人称为“老乡”,源远流长的人文交流让相隔万里的两国人民感情好上加好、亲上加亲。

文明交流互鉴,是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

中国造纸术的西传为西方带来了中国的文字和美学,敦煌禅窟和中心柱窟的形制源于国外的僧房窟和塔庙窟,中国的植物山水等元素被巧妙融进欧洲画作……

“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给艺术家带来源源不断的灵感,从古至今都是如此。”一位法国画家感慨道。

热图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