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不以山海为远 携手共谱新篇|“三色模式”擘画和美山村

2024-08-01 02:07   来源:中华评论网

央广网赤峰7月31日消息(记者刘晓祺见习记者邵玉琴)内蒙古喀喇沁旗马鞍山村位于马鞍山国家森林公园脚下,因一座形似马鞍形状的山峰而得名。

采访当天,喀喇沁旗普降小雨。雨中的马鞍山云雾缭绕,宛若仙境。如果不是公路两侧的路牌,还以为到了钟灵毓秀、鸟语花香的秀水江南。

不以山海为远 携手共谱新篇|“三色模式”擘画和美山村

雨中的马鞍山宛若仙境(央广网见习记者邵玉琴摄)

马鞍山村不单单依靠天然去雕饰的“颜值”吸睛,同时立足“党建强村、生态立村、产业富村”发展之路,开创出一条红色印记、绿色生态、紫色产业的“三色模式”。

厚植绿色优势、擦亮红色印记、做强紫色产业。从脱贫摘帽到全民致富,踔厉奋进的马鞍山村在创新求变的路上探索出一条符合村情的生态立村、产业富村、旅游强村之路。

筑牢红色印记,不断激发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发展动能,在这里,红色文化已经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精神源泉。每天,来此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不仅打响了“红色品牌”,传扬了红色故事,文化旅游也在持续升温。

村子半山腰上,是一排排绿油油的葡萄架。眼下,这里山葡萄迎来了成熟期。

不以山海为远 携手共谱新篇|“三色模式”擘画和美山村

马鞍山村的山葡萄熟了(央广网发受访单位供图)

马鞍山村是栽植山葡萄的黄金地带,村里的山葡萄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串”起马鞍山村的脱贫路,筑就增收富民的产业路。

“一把锄头两亩田,面朝黄土背朝天”,这是二十年前马鞍山村的真实状况。当时,马鞍山村是有名的贫困村,村里没有像样的产业,全村四百多户村民共有5000多亩耕地,种的农作物就是玉米、谷子、高粱,几乎没有经济作物。

2000年,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张国志在一次外出考察时受到启发,决定带领村民发展适合自身条件的特色产业。马鞍山村耕地大多为山坡地,昼夜温差大、光照时间长、土壤有机质丰富,特别适合种植山葡萄。于是带头引进山葡萄良种,这里种出的山葡萄色泽好、糖分足,很快就带动本村、邻村的农户形成葡萄种植链。

据介绍,当时葡萄种植因不成规模,成熟后的葡萄产销分散,客商来了往往压等级、压价格,客商不来葡萄就只能忍痛烂在地里。

在一次次思路调整和产业转型中,马鞍山村逐步探索出在党组织引领下抱团发展的产兴业旺之路。经过产业的孵化发展,马鞍山村里现已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种植—加工—销售”的山葡萄产业发展模式。

不以山海为远 携手共谱新篇|“三色模式”擘画和美山村

苍山秀水见证了村子的“蝶变”与发展(央广网发杨亚东摄)

热图文章